皇冠体育官网

网站地图 -->

适老化 无障碍
返回首页 党建园地 学习之窗 廉政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政治学在回应时代中创新发展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中国政治学在发展中正确把握政治学与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当代政治学与传统政治文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等方面关系,为学科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需要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继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深入耕耘,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学术境界。

对国家政治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究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知识与理论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不少对政治的理解和阐释。不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不断创新发展,积累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逐渐探索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作为指导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上世纪60年代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建立政治学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后来,有的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研究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在这一阶段,新中国的政治学获得一定积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980年底,以老一辈政治学者为骨干,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在此前后,部分省市也组建了地方政治学会。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率先重建政治学专业,各地高校纷纷跟进。与政治学相关的一批教材、专著和译著相继问世。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政治学研究所并创刊《政治学研究》。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培养出多届政治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至此,政治学的人才、机构、期刊、教材等要素基本具备,开启了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治学发展提速增效,取得显著成就。从人才培养看,形成多层次、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从学科建设看,政治学独立学科地位获得公认,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学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政治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二级学科,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也不断发展。从学术研究看,学者们积极关注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产出了一批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引介西方政治学成果的同时,我国政治学界开始建构具有自主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展日渐成熟。


把握重要关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治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重建、不断发展并取得诸多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者们努力探索并科学把握政治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对学科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学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学问。现实中,政治运行往往具有复杂性、严肃性、敏感性,这要求政治学研究者具备科学、理性、严谨、负责的精神,牢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我国,学者们需要立足中国政治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加强与政治相关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为政治学创新发展提供丰沃土壤。我国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理论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行科学阐释,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我们从西方译介了大量政治学论著,这是必要的。西方政治学对人类政治生活规律进行了一些探索,对我们开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识到,西方政治学理论只是反映了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政治生活的规律,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中国政治学扎根中国土壤,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从生动鲜活的政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学术议题,通过原创性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并力图将其中反映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内容上升为政治学的一般理论,形成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的中国政治学。

当代政治学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凝结着中国传统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影响了中国政治演进历程。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思想、天下为公情怀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对待传统政治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科学准确研究和阐释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文化滋养。对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政治学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相协调。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中国政治学应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并注重二者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基础研究偏重于学理层面,主要围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展开,丰富发展政治学基础知识、理论、方法,是构建和完善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基。应用研究则针对政治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旨在为解决问题提出应用理论和对策。基础研究越扎实,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学术根底和理论支持。而应用研究在贴近现实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从政治实践中吸取养料,为深化基础研究提供实证参考和经验总结。

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规范研究注重逻辑推理、定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经验研究注重实证调查、定量分析和事实判断。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前者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动因、逻辑,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价值;后者描述政治运行的状态、过程,分析政治运行的成效、不足。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政治学既需要政治学理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等规范研究,也需要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基层政治等方面的经验研究。中国政治学根据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而发挥不同研究方法的长处。比如,基础研究更侧重规范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更多运用经验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更加注重将各种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继续深入耕耘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政治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要求加快完善。70年来,中国政治学已经取得许多成就,但从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来说,还存在不小差距。中国政治学要在过去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特别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深入耕耘。

今天,经验研究方法越来越受重视,一批政治学研究者深入机关、社区、农村,展开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这值得充分肯定。相对于应用研究领域的“热闹”场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却显得有些“冷清”。基础研究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是理论创新的支点。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是中国政治学迈上发展新台阶、扩大学术影响力的关键。

事实上,在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回答,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的生长点。比如,皇冠体育官网政治的形态。有学者认为,政治是与国家公权力运用相关的现象。但这只是对政治的狭义理解。实际上,政治现象受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特定条件下,经济、文化、社会等会影响国家权力运行。反过来,国家权力的运行也会对其他社会因素产生影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政治运行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对政治形态进行一般规律性研究,能够增强理论说服力和解释力。再如,皇冠体育官网国家治理的主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是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在内的多元主体,这样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汇聚更广泛的力量。今后,我们应努力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学术思考,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继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凝练出中国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基本原理等,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更加深入、学术境界不断提升。

                                                                                                                                                                                                                                    (浦兴祖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9日 08 版)

                                                                                                                                                                                                  

清风纪语

主办: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

版权所有: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严禁下载。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537号 邮编:050091

冀ICP备18039175号-1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717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45(浏览本站建议 分辨率:1280×800)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