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纪委监委 > 他山之石
赵明义:让理论“活”起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如何在一片崭新的学术阵地上“开疆辟土”,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我国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重要奠基人,原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赵明义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新观点。
  在实践中研究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吃透精神实质不容易,要取得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更难,该如何进行研究才能事半功倍?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赵明义的答案是:没有实践的理论研究都是空洞的。
  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当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必然要与中国环境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才能将‘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特色有机结合’。”赵明义说,“只有扎根实践,才能了解中国特色。”
  下乡期间,赵明义随身携带着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他说:“我联系自己的工作,仔细体会毛泽东所讲的诸如如何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如何处理各种矛盾这些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研究,绝不是浅尝辄止、轻轻松松的,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全身心投入、一辈子的实践。
  自1947年参加革命开始,赵明义一直扎根在最基层,在实践中写东西,即使在进入山东大学之后,这一习惯仍未改变:赴曲阜参加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菏泽下农村“学大寨”一年;于胶东进行教育革命探索时,自荣成直至潍坊,他不在农田就在车间……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赵明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学科建设上创造了“五个一”: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学术队伍,办好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了一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了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创办了一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在实践中创新理论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
  该怎么在实践中去发展创新理论?赵明义教育学生:“多读原典,要勤思多写。”
  正确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动力所在。赵明义坚持每天读党报党刊、看内参,关注最新学术成果,了解时政大事。“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理论要跟上时代。”赵明义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并推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20多年来,这本著作先后经历四个版本并多次重印。
  对于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赵明义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把科学研究的视角放大到世界范围。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赵明义在山东大学主持成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创办《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把问题研究作为办所的初衷和办杂志的宗旨。30多年之后,这份杂志早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则成为教育部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赵明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经历了多次变化。
  1978年,赵明义在《文史哲》发表《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一文,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多年之后,当他重新审视当初这一论断,觉得存在明显缺点,最明显的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研究对象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发展史混淆了”。
  1980年《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版发行时,赵明义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再次界定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其所依据的就是恩格斯在《皇冠体育官网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的论断。
  “来自德文的翻译略显生硬,大家在理解时还会有些困难。”因此,1983年,在《科学社会主义》(增订版)中,赵明义根据中国的实际,增加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历经了多次的变化之后,他最终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的界定概括为三个基本规律,由此建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一方面激浊,一方面更是扬清。
  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意,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随意的主观解释与发挥,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特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针对这一问题,赵明义结合自身的长期实践,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的命题。
  2018年5月26日,在赵明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出版发布座谈会上,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在致辞中表示:赵明义教授的结项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比较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科学性进行了全面阐释,澄清并逐步消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观念甚至是错误认识……
  自1947年到2018年生命停息,赵明义一步一步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从无到有,从单薄、匮乏走向丰满、成熟,而他在实践中创新的治学风格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治学精神将一直影响后人。(杨特团 刘玲)

清风纪语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