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干部有更替,任期有长短,但党的事业是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党员干部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脚踏实地、履职尽责、甘于奉献,才能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党的宗旨,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从改革开放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付出的艰辛、汗水及至生命。回顾这几千年的潮起潮落、花谢花开,我们会发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创造政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实际,搞形式主义,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表面上政绩显赫,实则难以善终,地方发展“大手笔”最终变成“大败笔”;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二、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是对岗位的担当、对事业的负责、对人民的担当。“功成不必在我”也是一种态度,既要有干在当下、脚踏实地“摘果子”的创业激情,也要有功在后任、着眼长远“栽树苗”的胸襟气度。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以“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毅力,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担负起“跑好自己这一棒”的使命,履行好“为下一棒奠基蓄势”的责任,扎扎实实地多做、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三、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要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修身、用权、律己才不会偏离方向,谋事、创业、做人才不会急功近利,才能干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四、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要时刻保持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群众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一定要不忘来路初心、不忘誓言根本,常怀感恩之心、常思肩上之责,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切实把人生价值定位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来,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为人民服务上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和人民情怀,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前进。
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保持事业的有序衔接、科学进步,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走在最正确最平稳的康庄大道上,不断满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分量更实。(驻省质监局纪检监察组 刘振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