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纪委监委 > 廉洁悦读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这个题目,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

——习近平2018年11月26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学习借鉴古代人才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尚贤者,政之本也”,阐述在治国理政上用人的重要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提出如何爱惜人才、选拔人才的问题;“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强调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用当其实,用其所长;“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表达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引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两句名言,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以此展开,对于如何识人、用人、培养人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对于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在德才兼备问题上,古代吏治历来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党历来也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明确了识人的标准和选拔方向。严于律己是德,恪尽职守是德,两袖清风也是德,品行、作风、廉洁等都有德的内涵和要求。那么什么“德”是当下最需要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对党忠诚是党员领导干部最根本的政治品质,是党性的基本要求。那么把好用人关,关键就是要把好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确保政治品德过硬。

拓宽视野,培养人才。陆游在《苦笋》中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为人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纯洁政治品质,又要注重实践锻炼,磨砺意志,提高能力。从组织角度来讲,“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只有多鼓励干部到基层、到一线、到吃劲的岗位去锻炼磨砺,多为他们创造接一接“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蚂蚁”的机会,才能让他们磨出真功夫、挑起重担子。

注重激励,生发动力。激发干部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既要靠组织给力,也要靠个人发力。组织上要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工作的要求,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要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干部个人要积极配合组织搞好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激励,把组织的关心培养化作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激励自己多干工作、多出成绩、回报组织、服务人民。

古人曰:“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一论述被后人简要概括为“百年树人”,其意既说明人才的重要,又说明人才培养的不易。只要我们有“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有“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爱才之心,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好用人导向“方向盘”,用好评价标准“指挥棒”,让有为者有位,让担当者担当,就一定能形成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人才阵势,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向贤彪)

清风纪语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